中华千年傩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面具舞在古代是一种祭祀仪式 In 世界杯澳大利亚 @2025-05-20 11:28:24
如果你不曾看过傩舞,你很难想象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
真的很难相信在这块神秘的中华大地上竟然还有这种充满力量的舞蹈,焕发着夺目的神韵。
而这种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现今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几近濒临失传。
这种舞蹈就是傩舞,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
其实,在中国各地,至今都还保持着这样的祭祀风俗。傩文化的中心是在江西,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傩祭,而北方傩祭的氛围就远远不如南方。不过发展至今,南北傩舞都有其魅力所在。
傩舞最早在殷商时期出现,周时,傩已经被纳入了“礼”的范畴,形成了制度,而且渐具规模,当时已经有了关于傩的具体文字描述。傩舞是一种带着面具的舞蹈,但是由于这些面具大多是木制和陶制,完整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在河北,出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河北省易县北福地傩舞面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远古傩舞面具,其年代与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相当。
考古还发现北福地一期有灰坑、房址和祭祀场。在房址和灰坑中,发现了较多的刻陶假面面具和面饰作品,其中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有10余件。
面具原料为直腹罐片,以腹部片为主,其次是底片,边缘有切割修整的痕迹。
假面面具的大小与真人面部相同,面饰作品则一般在10厘米左右,平面浅浮雕,单面雕刻,具体技法为阳刻、阴刻、镂空相结合。多用减地法刻出凹面与凸面,再用阴刻法勾勒出线条。
图案内容有人面、兽面(包括猪、猴、猫科动物)等。人面雕刻陶片正面为人脸形状,鼻子和嘴为浅浮雕,眼睛为透雕。猫科动物面具有猫科牙齿和胡须,还有猴面和猪面的面具。在面具边缘散布着小孔,应为系戴时穿绳之用。艺术风格兼具写实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据考古学家推测:“刻陶假面面具可能是祭祀或巫术驱疫时的辅助神器,用来装扮神祗或祖先。”
在西南地区,也出土了傩舞面具,同样表现了当时傩文化的繁荣,在宋代,在桂林。桂林曾是中国傩艺术非常繁荣的地方。特别在宋代桂林制作的傩面具更是名震京城。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说:“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此进到,称一副。初讶甚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
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由此可知,在宋代桂林傩面具的设计、雕刻、绘彩、制作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向朝廷进贡一副面具,就包括800个老少美丑各不相同的脸谱造型。
面具,是傩文化中不同角色的象征,是区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
人间好恶尽在面具制作者的手下,人性美丑却在我们没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面具,傩舞就无法进行。一张张吓人的面具,可以赶走盘踞在人们生活中的不祥之物,可以给人们希望。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傩舞的神话因子。
不同地方的傩舞都有不同的神话来源,每一种傩舞都有其举行的目的,都是当地人民信仰的表现。河北的傩舞,最重要的目的是驱鬼,他们认为各种妖魔鬼怪都会在人们的驱赶下走向新生,还给人们一个幸福安宁的世界;而在西南地区,人们跳傩舞则更多是为了得到神灵的赐福,在江西各个地方的傩舞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北方,人们大部分都会在正月里跳傩舞,也有在七月十四鬼节上跳的。而在南方地区就略有差别。傩舞在进行中,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放鞭炮相迎。村头的空旷地、田野都可做为傩舞的场地。
跳鼓者在田野中三进三退对鼓击鼓。头戴弥勒面具的木鱼手是傩舞队的领舞,整个傩舞在他的带领下齐舞。傩舞一直以来都有祭祀和表演的双重功能,在古代的宫廷中,王公贵族们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会定期进行傩舞表演,而民间的“乡人傩”是定期的祭祀活动。
傩舞分为文傩和武傩,舞的基本动作比较古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每动一下必须遵循其“方、圆、扁、仄(指身子倾斜的意思)”,“方”指手上的动作要做得方正有棱角,如《功曹》的“横斧”,两手从胸前向两侧拉升时要做得方正。
“圆”指转圈,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都只能转动半步,或原地转圈,而且上身必须保持平稳,如《先锋》的“撩旗”,转身时三角令旗紧贴腰间,脚移半步,水袖轻拂,上身平稳,给人一种庄重、悠闲之感。
“扁”即要求身子拧过去时,面向一定要清楚。“仄”指身子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时,都必须把稳节奏。
傩舞的步法也很有讲究,往往是左脚只能稍稍提起,而右脚却要高提,如《功曹》的步法,脚、手、头向一个方向移动,摆动时,身子不能左右摆晃,只能上下颤动,《绿品》的“晃棍”其中的顺拐动作,也是这样。
傩舞表演中,还有繁多的手势(俗称拗诀),每一种手势为一种诀,据说这些手势是专门对付鬼邪的。除《杨帅》外,其余节目只需做一个“虎口诀”,而《杨帅》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拗什么诀。
如果该户清吉太平,则只拗一个“卧虎诀”,表示有“虎”镇宅,万事太平;如果该户有天灾人祸,则需多拗几个诀,以示鬼邪驱净,最后拗一个“虎口诀”,则可保平安。
手势有“五台山”、“剑诀”、“卧虎诀”、“虎口诀”等,其结构复杂,造型美观,这也是古代艺人匠心的结晶。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傩舞悠闲、庄重、轻盈、洒脱、有力的风格特点。
傩乐,顾名思义就是傩舞特有的伴奏。傩乐各地的伴奏形式不一,桂林的古代民间艺人为了让傩乐谱流传下来,他们发明了一套土方法,老艺人们用绿、六、幺、了、来、黑、里几个唱名来唱傩曲,形成傩谱,这几个发音就相当于现在的哆、来、咪一样。
形成独特的伴奏,而北方则不同,在舞蹈一开始的时候,会有沉重而代表正义的木鱼声伴随为前引;紧随其后的是以两人为一组排列,人数可多可少(8、16、22人不等),每人头戴一个面具(各色狰狞恐怖的鬼面),赤露胳膊,下身着短裙,穿草鞋,手持着一面绘上太极图案的小鼓和一根鼓槌,敲击跳跃前行;其后是四人抬的塑像,再后面为戒尺队伍(人数亦可多亦可少),面具也是狰狞恐怖的魔鬼面具,各人手持两根戒尺,每根长约30公分,敲击跳跃前行。
最后是锣鼓(武乐)、丝竹(文乐)队伍。武乐有两人抬大鼓一面,一人击鼓,两人击锣,两人击大钹,两人击小锣。
文乐有笛、唢呐、二胡、京胡等。所奏的乐曲主要有“大开门”“红锈鞋”“夜不宿”等曲牌。傩乐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表演傩舞的队伍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现今的傩舞已然比古代的傩舞来得更丰富多彩。
从傩乐来说,便吸收了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
从傩舞服饰说,一方面传承了古傩"赤帻"(红头巾)、"朱裳"(红裙子)、"绿鞲衣"(绿袖套)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宋傩"绣画色衣"的特色,有红花衣裳制、红袍马甲制、花衫红裤制、戌服披甲制、戏曲服饰制等多种样式。
从傩事器具说,有兵器军具、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类上百种,既延伸了古傩武装驱疫道具,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
傩舞存在至今,依靠它丰富的历史积淀,不断绽放着光彩。面具是傩舞舞者的肌肤,舞姿便是傩舞舞者的言语。戴上面具,释放舞姿,傩,便复活了,且不说它的怪异,且不说它的刚劲,且不说它的柔美,且不说它的夺目。清风吹过,听着梵音天籁,闻着香烛味道,看着烟雾缭绕,再一次感受傩舞散发的独特神韵。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