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专题】听风辩势∣政策催化&技术进步 助力共享电动两轮车 In 世界杯澳大利亚 @2025-08-17 01:51:51

(转自:国金证券第5小时)

政策催化&技术进步

助力共享电动两轮车

●●● 缘 起 ●●●

2025年4月,以“创见·下一程”为主题的滴滴青桔开放日在杭州举行。在会上,滴滴青桔带来了共享行业首款符合新国标的电单车型,并通过实车拆解、零部件展示和现场骑行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现了青桔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创新。

背景逻辑

共享电单车契合

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共享经济和共享出行被国内大众所接受。其中,与共享单车类似的共享电单车(Shared Electric Vehicles)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于2014年首次出现在中国市场后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城市300多个,投放数量超1500万辆,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

在市场上运营的共享电单车主要有两类,即电池不可拆卸式共享电单车和电池可拆卸式共享电单车。不过,由于电池不可拆卸式共享电单车在出现缺电的情况下,只能将整个车辆移回充电站进行集中充电,且电池容量较小,续航里程短,投放区域较小,现已逐步被淘汰。目前大多数城市运营的都是电池可拆卸式共享电单车。

作为共享单车的衍生品,共享电单车的功能主要是为用户3-10公里的出行提供新的选择。相比私家汽车3-10公里的短距离出行,共享电单车不仅更加节能环保,也因无需顾虑停车场等因素显得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相比人力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加入了电池动力系统,使行驶距离更长、更省力,用户体验更好。当然,共享电单车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会较共享单车更高。一辆共享单车的制造成本在800元左右,而共享电单车大约在2000元以上。同时,共享电单车除了日常的调度成本,还需要承担电池的充电和换电成本,以及充电站的建设运营成本等。

可以说,共享电单车是对共享单车市场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出行选择方式的优化完善,扩大了交通服务供给选项。共享电单车省力省时的特点也促使其日均骑行次数高于传统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的“最后几公里”问题,并在绿色、节能、智慧交通体系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行业角度看,共享电单车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处于差异化竞争阶段。随着综合实力较弱品牌逐渐退出,部分背靠大型平台或拥有专业运营能力的品牌成为行业主力玩家。按业务范围划分,一类是哈啰出行、滴滴青桔、美团等为代表的全国布局的平台巨头,依托较为成熟的共享单车业务向共享电单车领域延伸,凭借数据、流量、运维等优势快速占领共享电单车市场。另一类是深耕下沉市场的区域性代表,如永安行和松果等。按2020年投放量计算,青桔、哈啰、美团这三家共占据93.3%市场份额,其中,青桔以36.4%的占比位居第一,哈啰出行占比30.1%紧随其后,美团占比26.9%。

AI与新能源等新技术

融合或助力行业发展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全国出现部分城市支持发展共享电单车,也有部分城市“不鼓励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面临乱停乱放难管理、交通事故、车辆运行安全风险、不佩戴头盔以及未成年人扫码骑行等问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在科技融合方面,国产北斗高精度芯片应用取得突破,搭载该技术的共享单车超500万辆,可以提升车辆定位和管理效率。智能锁、指纹解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优化运营策略。作为共享电单车代表品牌之一的松果出行正致力于两轮电动车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与试验。未来,车联网、辅助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共享电单车上的融合应用,将有效提高车辆使用率并帮助优化投放总量与结构,并通过自动合规停放治理乱停乱放现象,甚至还可以实现“车找人”,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便捷和粘性。2025年4月,滴滴青桔展示了共享行业首款符合新国标的新一代电单车型,整车质量54.89kg(含头盔锁、多人检测等安全功能部件),塑料占比5.38%,主结构采用碳素结构钢折弯焊接,同时借助自研BMS、高等级气密性防护、阻燃材料的使用,有效防止共享场景下易发生的进水短路和热扩散问题,具备高等级阻燃性。滴滴青桔通过实车拆解、零部件展示、现场骑行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现了青桔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创新。

此外,对于电池等引起的行驶安全风险问题,除了已有的锂电池技术突破之外,氢能两轮车也是不错的方向。相较锂电和铅酸电池车型而言,氢能两轮车具备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环境适应性强、热失控风险低和安全性高等优势,或更适用于共享出行、景区交通、高端e-bike等2B端场景应用。据统计,2024年国内氢能两轮车投放量接近7000辆,同比增长超230%。2025年1月,工信部揭榜挂帅目标提出到2026年实现10万辆级氢燃料电池两轮车的应用规模,续航100km的氢两轮车用储氢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低于5000元/套,燃料电池系统寿命≥3000h。未来,如相关支持和补贴政策陆续出台,氢能两轮车每公里成本或将具备经济性,这会进一步助推氢能两轮车在示范场景的落地,有助于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叠加政策优化

共享电单车未来发展可期

近五年,我国居民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消费稳步增长,复合增长率达6.7%,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水平。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其中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为3976元,占比为14.1%,增幅达8.9%。截至2024年底,共享电单车投放量约713万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2024-2027年电单车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55.08%,2025年共享电单车行业收入规模有望达到560亿元。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共享电单车为代表的“慢”出行消费或将继续保持增长。

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56.5%的用户每周使用共享电单车的频率在4-7次及以上。中低线城市16-34岁的用户群体,已成为共享电单车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都市青年对于日常通勤、休闲娱乐等多元化出行场景的便捷性需求,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用户对共享电单车骑行满意度达8.5分,用户对扫码、骑行、结算支付等关键环节均给予高度评价,满意度持续提升。可见,用户端已经形成了稳定且高频的共享电单车骑行习惯。以上海为例,日均出行约5710万人次,选择骑行作为出行方式的比例约三分之一,而电单车的骑行人次占骑行总人次中的比重高达七成。骑行出行的总人数几乎等于上海市公交及地铁总出行人次总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这将为共享电单车行业提供更加明确和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未来,在政策制度支持、基础设施完善、新兴科技融合以及绿色出行理念共同作用下,共享电单车或将成为公共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环保、更丰富的出行体验。

催化引擎

共享电单车技术迭代超预期;

共享电单车商业应用超预期;

政策落地超预期等。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过度加剧;

共享电单车销量不及预期;

共享电单车安全隐患;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风险。

本文撰稿人:江浩 登记编号:S1130517110002

免责声明: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栏目力求信息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QQ如何开启通讯录匹配?
德州扒鸡是哪个菜系的(德州扒鸡,探寻鲁菜经典,品味山东风味)